材料学院始终坚持高水平论文标志性成果取向, 2017年共计发表辽宁工大署名单位的SCI论文1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2篇,二区论文2篇,共发表top论文4篇,在高水平论文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洪晓东副教授发表在一区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的论文已经被引13次;其中董伟博士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论文,是我校第一篇以辽宁工大为第一作者单位的一区top论文。
仅2017年一年材料学院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就相当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五年期间(2012-2016)发表SCI论文的总和,并且还实现了材料学科一区top论文的突破。这标志着从2008年材料学院成立开始,经过十年学科转型升级、经过艰苦积累和发展,材料学科已经进入高水平论文的快速增长期。尤其可喜的是材料学科发表的top期刊论文均为矿物材料方向,在高水平论文方面对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
十年前,材料学院教师高水平成果严重不足。材料学院建院以来,材料学院就聚焦高水平论文标志性成果,对学科专业不断升级改造,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主要采取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
1.积极向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等学科前沿转化。在徐惠彬院士的亲自指导下,深刻把握材料由单一材料走向复合材料,由结构材料走向功能和纳米材料发展的大趋势,开办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形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复合的发展方向,在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结合我校传统能源院校特色,开展新能源材料研究和功能矿物材料方向研究。2017发表的14篇SCI论文中,12篇为复合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
2.与矿物加工学科进行深入融合实现特色发展。获批教育部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点,形成了本科专业对自主设置博士点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效支撑,本科、硕士和博士办学层次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2017年高水平论文中有9篇为矿物材料方向,其中董伟博士的论文获得中国首届矿物材料大会优秀论文奖,国内共评出50篇优秀论文,有效弥补了我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论文的不足。
3.走计算材料学发展道路。2011年奥巴马政府提出材料基因组计划标志着材料计算与材料实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提前布局性价比高的材料计算研究方向,经过7年的积累和发展,从事计算材料研究的李思楠博士在2017年年底学校博士毕业生中发表的SCI论文5篇,居全校第一名。
4.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突出高水平论文标志性成果取向。优先引进海外留学经历和国际高水平大学博士,出台学院相关文件,在评职和研究生奖学金推荐方面大幅度加大高水平SCI论文分量。
2017年高水平论文数量的新突破,是材料学院十年来坚持不懈改革升级学科专业的结果。目前,材料学院的发展战略思路已经深入到学院广大教师心中,并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材料学院将获得更多高水平成果,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