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公告 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报考指南

作者:本站时间:2016-05-04点击数:

学院简介

1.学院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418-3351741

电子邮箱:lntuclxy@163.com

网址:http://202.199.224.153

3.历史沿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78年机械工程系开办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科师资班,1979年开始招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科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200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机械学院分离出来,成为学校独立的教学单位,2008年撤系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共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9%,博士后出站5人。学缘结构来自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德国伊尔梅瑙理工大学、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校和研究院所。学院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8人为学院兼职教授,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1名教师为煤炭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1名教师为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理事,1名教师为辽宁省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2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10名教师成为国家核心期刊审稿人。

5.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拥有“矿物材料与矿用新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可在“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材料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

学院以“国家对材料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秉承“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统筹,全面开展合作教育,构建起了完善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开设了“材料学院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派教授和博士学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导师,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科学研究训练,采用“渐进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至今已经招收了5届学生。学院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主持完成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建成校级精品课2门,质量工程项目8项。

6.科研实力

学院面向国家新材料产业,面向装备制造业,着力进行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矿物材料和特种矿用材料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学校在材料学科设置了学科特区,大力推进前沿研究,使学科发展跨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5项,承担市厅级项目21项,主持企业委托重大横向课题45项。学院拥有“表面工程与技术”辽宁省创新团队。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多项专利实现产业化。撰写专著及出版规划教材8部。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CARBON》、《金属学报》和《化学学报》等国际与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文章130余篇。

7.学院文化

多年来,材料学院的文化建设紧紧围绕高校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围绕学院多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要围绕“育人”这个主题,将学院文化凝炼为“榜样·团队文化”,其核心内容为:“创先争优,团结协作,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榜样·团队文化”所涉及的是全院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它体现的是一种公共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宣扬的是正能量,是学院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也是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精神“标杆”,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院以“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健体为本、成才为上“作为教育基本理念,教育以育人为本,服务以学生成才为纲,使学生能够”明德乐业,追求卓越“,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与个性优化发展的协调统一,把学生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8.知名校友

材料学院先后为社会输送人才52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海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任职。涌现出了我校本科毕业生中第一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院士、国家500强前80位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公司董事长梁铁山、国家青年千人赵立东等杰出代表,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9.就业深造:就业率、签约率、考研率

材料学院以“修德、启智、励志、成才”为学生工作理念,培养“德才兼备、自立自信、勤勉努力、报效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先后获阜新市先进团委、校三育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团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本科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23项,占全校总数近四分之一。学生授权国家专利8项,发表论文80篇,在全校本科生中独占鳌头;学生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42项,获省部级奖25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100%,签约率在90%以上,考研率在15%左右,始终在学校各专业名列前茅。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系统的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能在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质量检验、工程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剖析

金属材料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国防军工、冶金机电等各行业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以及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中的部分高品质特殊钢和新型轻合金材料等新材料作为“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专业始建于1979年起开办“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科专业,迄今已有37年的办学历史,1999年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改为“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到目前,已培养本科生2200余人,其中我校本科毕业生中第一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教授,就是毕业于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专业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董事长、高校党委书记、国家青年千人等杰出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为100 %,签约率在95%以上,就业良好。

3.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矿物材料与矿用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办学,依托辽宁省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辽宁省地矿工程特种材料工程中心两个省级平台为支撑进行本科生培养。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先进完善,完全能够满足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需要,以及相关科研工作,并为全省高校提供开放的、资源共享的实践平台。

本专业以服务国家和地方装备制造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为己任,努力解决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相关重大技术难题,主要面向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4.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热处理原理、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金属材料学、热处理工艺及设备、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技术

5.学生创新实践

以构建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大教育平台为基础,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渐进式导师制培养为主要手段,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技能训练、材料综合及创新实验)、实习实训(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创新活动(学术活动、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机整体构成,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之中。

经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创新实践培养,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学术奖励32项,主持获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6项;学生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申请专利6项。

6.就业领域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在机械、汽车、电子、军工、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冶金等行业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从事同材料有关的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等工作。

7.就业单位

本专业部分学生就业于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三一重工、鞍钢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北方重工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国内500强企业,部分学生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科研院校的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和机械科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理论、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成型工艺过程及装备设计、先进材料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剖析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我国很多工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专业研究热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性状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型工艺开发、成型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依托于1987年开办的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的需求,于1998年设置本专业。到目前,已培养本科2500多人,本科生已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50余项奖励,已培养硕士261人。

本专业拥有教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我校本专业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满足学生深造需求,在办学过程中,着力发展铸造、焊接、锻压三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3.比较优势或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矿物材料与矿用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办学,依托辽宁省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辽宁省地矿工程特种材料工程中心两个省级平台为支撑进行本科生培养。多年来,本专业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构建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大教育平台为基础,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材料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4.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成型过程与质量控制、材料成型CAD/CAE/CAM、焊接结构。

5.学生创新实践

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如各类学术竞赛、学术交流等。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举办专题讲座或讨论,如教授博士论坛等活动;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举办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科研训练、材料类发明创造竞赛等活动,参加校科技论文竞赛,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学术竞赛,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研究。

近4年年来,本专业学生主持获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 2项,校级项目 3项,参加项目人数71人。学生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 42 篇,其中 SCI 论文 1 篇、EI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

此外,本专业学生每年在数学建模、挑战杯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全国或省级大赛中获奖;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人次占学生总数的 50%以上。

6.就业领域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学生可以选择在本校进一步深造,也可考取其他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每年攻读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约30%。

本专业的就业排名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就业的学生进入机械制造业、汽车及船舶制造业、高铁、交通轨道运输、建筑行业、煤机企业、金属材料加工业等领域从事与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的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贸易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7.就业单位

本专业部分学生就业于神舟长城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总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唐山燕山钢铁、中铁工程局、清华同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长城汽车、鞍钢、IMM国际煤机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宝钢、华晨宝马(沈阳)、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中铁建工集团、中国核工业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此外,也有部分学生考取公务员,出国留学或者进入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机械、化工、电子、冶金、船舶、车辆、桥梁、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 专业剖析

二十一世纪的焊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的许多最新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和高新技术,诸如:计算机、微电子、数字控制、信息处理、工业机器人、激光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焊接领域,这使得焊接的技术含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焊接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艺发展到了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技术学科。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87年设立的以焊接方向为主的热加工工艺与设备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更名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该专业包括焊接、锻压、铸造方向;2006年根据装备制造业对焊接人才旺盛的需求,焊接方向独立出来,申报并获批辽宁省第一个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在焊接方面经过近30年的教学与实践,形成了科学、完整和独立的教学体系,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2015年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批了辽宁省第一批面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未来着重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3.比较优势或专业特色

学生在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方面理论知识扎实,在焊接工艺设计、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成为实践创新能力与现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人才,能够在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工作。

4.主要课程

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焊接冶金学、金属力学性能、焊接结构学、金属材料及焊接性、焊接自动化基础、焊接设备及工艺。

5. 学生创新实践

结合学科的基本与优势条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逐步实施了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基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学习的新常态,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学校从2012年开始设立合作教育环节,在校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一定的实践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结合岗位工作,完成科技研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任务而进行的工作性学习,达到加深理解专业理论与知识运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6.就业领域

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焊接结构设计和焊接工艺设计能力突出,创新能力与现场适应能力强,能在机械、化工、电子、冶金、船舶、车辆、桥梁、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工作。焊接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层次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在我校本科专业中毕业生一直名列前茅。

7.就业单位

本专业部分学生就业于大连造船厂、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飞集团、华晨宝马、宇通客车、三一重工等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部分学生先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985”工程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的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赴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剖析

新材料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它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称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战略中都把新材料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我国制定的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六大产业中,也将新材料列入其中。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录里面涵括了新型建筑材料、人工晶体、耐火材料、摩擦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共61种。国家极为重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们国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自1979年起开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本科专业,迄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材料领域输送了3000余毕业生。

3.比较优势或专业特色

本专业着重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方面的专业人才,立足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新能源材料、建筑材料、矿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领域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4.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结晶学与岩相学、无机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砼工艺学、矿物材料加工学、粉体工程。

5.学生创新实践

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如各类学术竞赛、学术交流等。在此平台上,学院对大一、大二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讨论,如教授博士论坛等活动;对大三、大四学生举办专业知识、实验技能、材料类发明创造竞赛等活动,组织参加校科技论文竞赛,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学术竞赛,指导学生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研究。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构建渐进式校企联合导师组的课程化指导制度,第三学期,学生自愿报名,实行双向选择组建实验班。以实验班为载体进行项目改革试点。实行校企联合导师组指导制度,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联合组成4-5人的导师组,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如导师指导学生选择业选修课,师生协商确定研究方向。

近两年,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辽宁省创业就业计划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本科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等大赛中获得50余项奖励。

6.就业领域

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工程领域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及产品的制造、结构与性能检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研制开发,承担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7.就业单位

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就业企业为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建材总公司;新材料企业如太阳能、光学玻璃、先进陶瓷、非晶态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无机纤维、纳米材料、电池材料、半导体和复合材料企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就业率一直排名在学校前列。